著者
迫田 博子
出版者
お茶の水女子大学大学院人間文化創成科学研究科
雑誌
人間文化創成科学論叢
巻号頁・発行日
no.22, pp.77-84, 2020-03-31

台灣作家葉石濤在於日治時代出生,接受日本教育而成長。光復後,歴經書寫文字從日語轉移到華語的變化,備受語言轉換之苦;因而被稱為「跨越語言作家」。文學創作語言的更易和認同變遷,即是這群作家們的印記。彭瑞金曾指出,葉石濤在其文學作品中把時代作為描寫的客體反映出植民地經驗。本論將以葉石濤在於1966年發表的<獄中記>為例,檢視作家如何描繪「日本」,並歸納出文本中所顯現的日本意像。<獄中記>是描述一位台灣抗日青年的故事;字裡行間呈現了不少日治時代的浮光掠影。特別値得注意之處有二。其一是文中的日本地名和場所。本論將援用美籍華裔地理學家、段義孚(Yi-Fu Tuan)的「地方」理論,試以解析場景、人物與心情的互動並詮釋薀含的示意作用。其二即是《萬葉集》。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後,台灣總督府的治台政策中,包括了以日本古典和歌(短歌)來推進皇民化教育培養日本精神。男主角聽到了一首和歌後深受感動;顯而易見他對日本古典文學擁有強烈的情感認知。台灣從五十年代開始瀰漫白色恐怖,六十年代亦是風聲鶴唳的時代。然而在政治時局的壓抑下,葉石濤為何卻在作品中闡述日本意像?背後是否有刻意隱喩的意旨或深層意涵呢?這是本文往後試圖欲進一歩探討的重點。「没有土地,哪有文學?」這句話代表葉石濤的文學史觀且是他念茲在茲的創作理念。或許透過此一叙述策略來追憶台灣的歴史,並期以伸展自我的文學理念。

言及状況

外部データベース (DOI)

Twitter (1 users, 1 posts, 0 favorites)

迫田 博子 - 葉石濤作品のなかの「日本」 ─「獄中記」を中心に─ https://t.co/0hP3p2ez8c

収集済み URL リスト